陈焕春,1953年3月出生,28365356学术委员会主任;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科技部禽流感攻关专家组组长、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副组长、国家“973”计划传染病专家组副组长、农业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农业部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动物传染病、动物病原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疫苗及诊断试剂的研究。1972年3月~1975年7月,在华中农学院兽医学专业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10月~1988年2月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兽医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1988年2月~1989年1月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国际动物传染病研讨班学习;1989年2月回国回校任教;1993年10月~1994年10月、2001年1月~4月先后两次赴德国慕尼黑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先后主持承担“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国家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4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武汉市一等奖1项,发表研究论文600余篇,其中SCI文章200余篇,主编专著1部,参编3部,获得国家转基因安全证书16个、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19个、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5项、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3个。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劳动模范等荣誉。领衔的研究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
姜道宏,1969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8365356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兼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和《植物病理学报》副主编。1992年7月和1995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并获农学学士和农学硕士学位;1999年7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10月至2001年7月先后前往美国Kentucky大学植物病理系和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学习。1995年至今在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核盘菌与真菌病毒及核盘菌与盾壳霉分子互作、油菜菌核病、油菜根肿病及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等研究工作。其课题组首次发现真菌DNA病毒和真菌负链RNA病毒,在PNAS、Annu Rev Phytopathol、J Virol、MPMI、Appl Environ Microbiol、Fungal Genet Biol、Virology和J Gen Virol等学术期刊上发表SCI研究论文50余篇。主持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等50余项科研项目。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青年岗位能手、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湖北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2014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傅振芳,1959年12月出生,病毒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楚天学者”讲座教授;美国乔治亚大学生物安全委员会主任、乔治亚大学兽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狂犬病研究,是世界上著名的狂犬病专家。研究范围包括病毒病分子发病机理、分子病毒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流行病学、免疫学、新型疫苗等。领导和参与26个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主要来自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生物医学技术公司等。在PNAS(8篇)和J Virol(11篇)等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10篇。申请美国等国家发明专利5项。2005年获得美国辉瑞公司科研优秀奖。应邀全世界各地做报告100多次,主持国内国际学术会议5次。担任15个科研基金评委,包括中国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农业部、美国国务院基金、加拿大科技基金委员会等。担任3个学术杂志编委,28个学术杂志评委,涵盖病毒学、传染病学、兽医学、免疫学、疫苗学、野生动物学等领域。
黄巧云,1964年9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365356副主任、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学科评审组专家、湖北省青年科协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土壤环境与污染修复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土壤学》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主持人和国家教学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与环境微生物。2002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3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7年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是《Frontiers in Microbial Ecotoxicology and Bioremediation》副主编、《Applied Soil Ecology》、《土壤学报》等期刊编委,应邀担任20余种SCI期刊审稿人,2007年被提名为国际土壤学联合会土壤界面反应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候选人。主持国家及省部委课题10余项。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口头和邀请报告15次,担任第四届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主席(中国武汉)、第十四届国际粘土大会(意大利)分会召集人、第五(智利)和第六届(法国)土壤矿物-有机物-微生物相互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委员、第21届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国际学术会议主席(中国武汉)。获农业部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共3项。2008年获第二届中国土壤学会奖,2009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奖,2010年获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迄今已发表论文110篇,其中SCI论文50篇,主编德国Springer专著1部和《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专刊1期,应邀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百科全书生命支撑体系(EOLSS)撰稿。
何正国,1969年11月出生,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楚天学者”特聘教授、28365356副主任、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主要从事结核杆菌等重要微生物的基因调控网络和功能组学研究。已经在J Biol Chem(2003,2004)(2篇),PNAS(2009),Genome Res(2009),BMC Genomics(2009),Nucleic Acids Res(2010),J Proteome Res(2010)(2篇),J Bacteriol(2010)和PLoS One(2010)等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杂志发表论文3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关于结核分枝杆菌基因调控研究已经被选为中国科协2009~2010年度学术建设进展中微生物学科的代表性成果,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科学家的高度评价,获《SciBX》(Nature出版社)和《Faculty of 1000 Biology》等推荐和点评,并被《Nature China》(Nature出版社)作为研究亮点报道,多次应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指导的研究生4次在湖北省和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赛中获奖。先后主持承担了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传染病专项子课题等1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05年获湖北省青年杰出人才基金,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 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肖少波,1969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动物医学院教授。1988年至1992年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畜牧专业本科;1992年至1997年工作于湖北省沙市农场;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与免疫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就读于我校动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今历任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期间2004年11月至2005年4月赴德国G?ttingen大学合作研究,2011年6月至7月赴美国Georgia大学兽医学院进行高级访问学者研究。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013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4年作为学术带头人领衔组建了湖北省创新研究群体“动物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研究及新型疫苗创制”。主要以猪蓝耳病(PRRS)及相关的猪流行性腹泻、猪圆环病毒病等病毒性传染病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我国猪蓝耳病病毒(PRRSV)、猪流行腹泻病毒(PEDV)及相关病原的遗传特征与混合感染模式;建立了研究病毒与猪天然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技术平台,解析了PRRSV、PEDV等动物病毒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揭示了蓝耳病疫苗难以产生中和抗体的分子机制,开发了一系列新型疫苗和分子诊断试剂。先后主持承担了973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国际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10多项科研项目,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新兽药注册证书3项,在J Virol、J Biol Chem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86篇。2014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